2018年我國染料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近年來,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通過創新重拾其制造優勢,東南亞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憑借低成本優勢在許多傳統領域快速發展,對我國相關行業發展造成巨大的競爭壓力。為了迎接全新的復雜挑戰,一方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給染料行業發展帶了機遇,另一方面染料行業面臨著緊迫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環境約束等艱巨任務,以及國內外市場消費需求、消費方式的快速變化,而帶來的快速適應新要求。
①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布局
盡管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染料生產國,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行業的技術創新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些主業突出、產品研發水平高、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在帶動性、方向性、戰略性等方面起到明顯引領作用。染料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和適應性、差異性調整,實施品牌戰略。染料新產品研發的方向側重于紡織纖維發展的色彩需求,同時關注老產品的質量改進、節能降耗,適應新型染整工藝的發展要求。染料企業迎合市場發展的最新需求,滿足紡織印染工業新工藝、新纖維以及節能減排的要求,彌合染料新品種創制研發能力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
②加強技術創新、自主創新
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國染料工業已經具備行業創新的能力,創新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基石,也是企業擴大市場份額和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源泉。未來,染料行業將是一個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投入、高回報的創新型行業,由中國制造提升為中國創造將成為染料企業的新常態。
提升染料產品創新的全新理念。通過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原材料和能源、節約資源、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改善管理和綜合利用等措施,預防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全過程削減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
開發全生命周期、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高性能環保染料產品。產品設計開發側重生態安全和功能性,工藝設計開發注重經濟性和循環利用,從目前的模仿開發向創制開發轉變,從通用型產品向個性化、差異化、高性能化、生態安全轉變,在產品設計開發階段系統考慮產品結構設計、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個環節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影響,力求產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資源消耗、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原材料,減少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從而實現環境保護的目的。
③生產方式集成化與自動化,生產裝備現代化升級改造
目前,國內的染料生產雖經技術改造,工藝技術有所提高,但是大多仍以粗放型、敞開式、間歇式和勞動力密集型方式作業,對環保、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理能力較差,反應控制不夠精準,造成產品質量不穩定、收率難于達到要求,一是造成原材料的浪費,二是反應產物和異構體多,三是給后續的廢棄物處理帶來壓力,同時也提高了生產成本,以致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不高。
“中國制造2025”將圍繞四大轉變和一條主線開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作為今后的發展主線,發展綠色制造技術,加強資源循環,是染料行業發展的責任和使命:一是提升反應設備的密閉化、集成化、智能化與信息化,提升行業整體技術和裝備水平,以達到反應全過程的溫度、酸度、壓力流速、反應速率等工藝參數的自動化,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使反應更加準確合理,從而達到生產過程的清潔化、節約化,廢棄物達標排放的目的;二是進行重點生產成套技術的改造、優化、系統化和集成化以及在安全和運行穩定性進行改進,特別是在技改過程中,要注重產品生產全過程的物料和能源的優化組合;三是圍繞染料綠色產品及清潔生產技術開發,突破行業關鍵技術,突破重點中間體清潔生產技術、裝備的連續化、工藝控制自動化等關鍵技術。
④環保監管趨嚴,染料行業優勝劣汰趨勢加速
長期以來,我國環保產業存在“重投資、輕監管”治理思路,在環保投資大幅增加的同時,監管、執法力度不夠導致環保設備設施實際運行情況較差,大量不具備相應實力的企業進入染料行業。伴隨環保監管長效機制的加速建立,國家在環保方面投入監管力度持續增大,特別是新《環保法》實施后,一些排放未達標準的中小企業基本處于整改、半停產、停產狀態,對凈化染料市場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和產能逐步被清除出市場。
在國家環保政策的倒逼之下,部分行業內先進染料企業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率先在行業內推行清潔工藝,加強“三廢”治理。大型染料企業憑借環保、成本、質量等方面的優勢,保持了較強的盈利能力,也因此較早享受到了轉型升級帶來的成果,市場呈現出進一步集中趨勢。未來,染料行業龍頭企業將保持穩中有增的趨勢,但是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將加大。
上一篇:2018年除螨儀市場發展情況分析
下一篇:我國瓦楞紙箱行業的發展歷程